【8.19中国医师节】德馨于行技精于勤

2025-08-19 08:22:00

医师以及广大医务人员,是守护人民健康的核心力量,更是推进健康云南建设的中流砥柱。他们以专业素养驱散病痛阴霾,用责任担当筑牢生命防线,那身洁白的医服,早已成为百姓心中健康与希望的象征。

2025年8月19日,这个属于全国卫生健康工作者的专属节日——中国医师节如约而至。今年的节日主题为“德馨于行、技精于勤”,不仅凝练了医者“以德立身、以技济世”的职业追求,更道出了他们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用爱心与匠心践行使命的初心。

值此节日之际,让我们一同走近这群可敬的守护者,倾听他们在诊室、病房、手术台前后的真实故事,感受他们在平凡岗位上书写的不凡坚守,读懂每一份医者仁心背后的责任与担当。

“国家杰出医师”缪应雷——

深耕临床一线攻克“绿色癌症”

缪应雷(右二)带领团队查房。

不久前,首届医学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人员名单揭晓。来自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主任医师缪应雷入选“国家杰出医师”名单,是云南省唯一的入选者。

“国家杰出医师”是国家卫生健康委与财政部共同推动的医学高层次人才计划。该计划旨在加强医疗卫生领域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具备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的临床医学领军人才。

约缪应雷采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因为他的工作实在太忙了,每周除了固定门诊,还要参加学术交流、人才培养、临床应用项目的实施推广、院内会议……采访的前一天,他刚以大会执行主席身份参加完2025年云南省医学会消化及消化内镜学术年会,又全身心投入到下一项工作中。

缪应雷,省内消化内科领域的顶尖人才。在他的办公室,各类有关炎症性肠病医学专业书籍堆满了办公桌。这些书涉及多个专业,都是他经常翻阅的。他告诉记者,炎症性肠病是一种消化道的慢性病,俗称“绿色癌症”,该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及溃疡性结肠炎两种常见疾病类型,虽然死亡风险比癌症低,但难以根治、反复发作,让患者极其痛苦。

近30年来,缪应雷带领团队专注攻克炎症性肠病这一世界性难题,对炎症性肠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患者管理等临床科学技术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及诊治水平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推动炎症性肠病的新技术、新知识在云南省内16个州(市)的普及和推广,提高了炎症性肠病的诊治水平,降低了误诊率、漏诊率和复发率,减轻了患者的心理和经济负担,节省了大量的卫生资源。

缪应雷及其团队在国内率先提出云南少数民族作为肠菌移植供体治疗难治性炎症性肠病的新理念,更是让无数患者重获希望。“我们研发及生产多种云南特色益生菌活性较高的新鲜肠菌产品,采用经内镜肠道植管术及其器械实现全结肠途径无创重复菌群移植方法,治疗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300例,临床缓解率由36.4%提高到57.4%,成功实现专利转化,向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23家医院推广应用。”缪应雷说。

多年来,缪应雷在炎症性肠病诊疗技术研究及临床应用方面硕果累累,荣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三等奖6项,主持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此外,缪应雷牵头成立云南省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及云南省消化内科专科联盟,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消化内科)建设项目,为提高云南省消化医师诊疗水平及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作出了卓越贡献。

缪应雷说,患者一直是他心里最重要的人。为此,多年来,他坚持开设炎症性肠病专病免费门诊,为偏远地区及经济困难患者提供免费的诊疗咨询,每年联合省内各州(市)、县医院定期举行炎症性肠病患者健康教育和义诊,编撰《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自我管理》书籍免费发放给患者,超过1.2万人次患者受益。

云报全媒体记者 陈鑫龙 摄影报道

云南省荣誉名中医苏藩——

六十五载悬壶诠释医无止境

苏藩(右一)在门诊为患者看病。

穿一袭白大褂,声音洪亮、思路清晰,坐诊时一坐就是一上午……云南省中医医院眼科诊室里,这位神采奕奕的医生已年届九旬。此刻,他正耐心向患者解释病情,确切的答复让患者放下疑虑,安心接受治疗。

提起苏藩,许多人并不陌生,他是云南省荣誉名中医、云南省著名中医眼科专家,致力于中医防治眼病65年。他15岁起便师从栗智中医师,潜心研习《易经》与中医医理;后考入昆明医专,系统学习中医理论知识。在此后的从医之路中,他又先后追随吴佩衡、姚贞白、陆巨卿等中医名家深造,并曾向全国眼科名老中医陈达夫、陆南山、姚芳蔚求学问道,不断精进医术。

谈及早年经历,苏藩说:“我学习《易经》和医理的研究,勤求古训,博采众家之长,擅用经方,亦重时方,临证诊治疾病,中西医结合,融会贯通,组方精练,随病机变化而灵活变通。”

在广泛吸纳诸位名中医的学术精髓后,苏藩踏上了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他认识到,受历史条件所限,古人无法洞悉眼内的生理与病理实情,故传统方剂多局限于外障眼病的治疗。要突破这一局限,必须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将辨病与辨证紧密结合,精准把握病机关键。同时,积极采纳现代医学研究成果,运用现代医学知识和检查仪器,深化对眼部组织结构及生理病理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灵活运用中医学“证同治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辨证论治理念,结合四诊合参之法,深入研习古方。通过灵活变通,他成功拓展了传统方剂的应用范围,将其有效运用于各类内外眼疾的治疗,显著提升了临床疗效。

苏藩大胆尝试,创立了脾肾阳虚、瘀湿不化证型,采用苓桂术甘汤治疗因脾肾两虚引起的视网膜静脉阻塞、缺血性视盘病变等眼疾,取得满意的疗效。

学无止境,研究也无止境。65年来,苏藩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创立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治疗理念。临证时既善用经方,又重视时方,组方精炼,随证变通,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眼病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对中医眼科经典理论“五轮学说”有独到见解,他不仅继承前人将眼之五轮与脏腑五行生克关系相联系的理论,更创新性地提出:五轮学说实质上是眼与脏腑间辨证的标本学说,强调五轮辨证必须与脏腑辨证相统一,这一观点拓展了五轮学说在眼病诊治中的应用思路。在眼底血证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发展“出血必有瘀”的传统理论,提出“出血必有瘀,有瘀必出血”的新观点,阐明瘀血与出血的辨证关系;创新性地增加“脾肾阳虚型”辨证分型,完善了眼底血证的分型体系;以上理论创新不仅丰富了中医眼科理论体系,更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017年8月,苏藩获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眼科学科建设与学术发展突出贡献奖”。多年来,他参与编写医学专著8部,涵盖中医眼科理论、临床经验及民族医药特色疗法。同时,作为云南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他秉持“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育人理念,构建了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在中医药防治眼底疾病领域,形成了“临床为根、科研为翼、传承为魂”的特色培养模式。建立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系统整理其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构建起理论、临床、科研、传承的完整学术生态链。

如今,苏藩依然坚持每周看门诊5次,其余时间开展教学与科研工作,为临床带教出力。

云报全媒体记者 陈鑫龙 摄影报道

“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吴晓梅——

以专业与温度守护女性健康

吴晓梅(右一)带领团队开展妇科微创手术。通讯员 张馨元 摄

周末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休息日,而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妇科主任吴晓梅这里,周末是服务基层的最好时机。7月25日星期五,吴晓梅在科室做好交班、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后,带领团队直奔芒市人民医院,一天内就完成了7台高难度手术及带教指导,并在周末开展了教学查房和专题培训。

“别紧张,就像我们平时练习的那样,调整好角度,慢慢来。”吴晓梅在手术中“手把手”带教,引导该院妇产科团队提高子宫内膜癌、重度盆底功能障碍、多发性子宫肌瘤等高难手术技术。“只有培养更多的妇科人才,才能有更多饱受疾病折磨的女性及早得到救治。”这是吴晓梅的初心。

吴晓梅自幼便怀揣着一个朴素而坚定的理想——成为一名治病救人的白衣战士。1989年从学校毕业后,她第一时间加入扶贫医疗队,奔赴基层一线。在那里,她既目睹了云南广大妇女亟待改善的健康现状,更深刻体会到基层医务人员在艰苦条件下坚守的不易,这份触动也让她的医者初心愈发笃定。

1990年,吴晓梅进入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工作。从临床诊疗到学术研究,她始终以耐心温暖每一位患者,以细致规范每一次操作,以严谨对待每一项课题,日复一日积累经验、精进医术。2012年,她开始主持科室工作,肩上的责任从个体诊疗延伸到团队发展:一边始终秉持着守护云南群众生命健康的信念深耕临床,一边主动扛起科室建设的重任,带领团队在医者之路上稳步前行。今年4月,吴晓梅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微创是外科手术的发展趋势,在50岁时,吴晓梅决定重新当学生,从开腹手术转型于腔镜手术,很快科室就普遍开始使用腔镜手术。2017年起,她和省外同行一起对盆底结构进行深入研究,提出盆底“双层吊床”理念,最终让非网片的阴式CYLIU盆底修复术在国内盆底重建术中占有一席之地,通过低费用高质量的手术解决盆底脱垂患者病痛。

目前,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妇科已经从一个只有45张床位的普通科室发展到现在拥有近百张病床、80余名医护技人员、诊疗技术领先省内的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但吴晓梅想做的远不止于此,她始终关注女性宫颈癌早诊早治,深入边远县(市)进行筛查、宣讲,为全省宫颈癌癌前病变的预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21年以来,她先后被遴选为云南省妇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云南省妇科专科联盟主任理事、云南省医学会妇产科分会主任委员。其间,她迅速建立云南省质控体系及质控标准,通过宣讲等多种方式将云南省妇科质控水平迅速提高,同时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参与帮扶基层医院逾40多家,成立基层专家团队工作站13个和近百家专科联盟成员单位,为基层培训宫腹腔镜骨干医师近200人。

云报全媒体记者 陈鑫龙 通讯员 张馨元

乡村医生朱德红——

做乡亲们的“健康守门人”

朱德红(左一)上门为慢性病患者服务。

在陆良县小百户镇兴隆村,有一位特殊的乡村医生。他虽身有残疾,却凭着满腔热忱,在31年的光阴里扎根乡土,守护着4000余名村民的健康,成为乡亲们心中最可靠的“健康守门人”。

8月15日天刚蒙蒙亮,兴隆村卫生室已亮起了灯光,村医朱德红像往常一样,先打开紫外线灯给治疗室消毒,随后开始打扫卫生室卫生,更换浸泡体温计酒精,检查就诊设备……8时15分,他穿上白大褂,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村里谁身体不舒服,头一个想找的准是朱德红。”村民说。

3岁时,一场小儿麻痹症无情袭来,致使朱德红右脚肌肉萎缩。自幼善解人意的他深知家境不易,高中一毕业便毅然选择进入陆良职中就读医师班,期望早日掌握一技之长,为家庭减轻负担。1995年朱德红毕业后,村干部登门动员他成为一名乡村医生。就这样,朱德红一直干了下来。

乡村医生要承担区域内的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健康教育等多项工作。朱德红当时没有相关经验,所有工作都得自己从头学起。经过考虑,他决定借着打疫苗、做健康咨询的机会,主动到村民家中送医,免费为大家诊疗。起初,村民不愿接受,也不相信他,后来慢慢开始接纳,对他也产生了信任。随着时间的推移,来找他看病的患者渐渐多了起来。

兴隆村乃至小百户镇的每条乡间小路,朱德红都再熟悉不过。31年间,有太多深夜,他背起药箱,骑车一路疾驰,直到安抚好患者、缓解了病痛,才稍稍松口气。孤寡老人、贫困户没钱看病输液,他多次自掏腰包,从不计较垫付多少。泛黄的笔记、手机、电脑里,存满村民健康档案,谁家老人该测血压,哪个孩子要随访疫苗,他都记在心里。

31年来,为给乡亲看病,朱德红骑坏了8辆自行车、5辆摩托车。如今57岁的他,身体大不如前,却仍坚守岗位。他说:“只要村民需要,我就会一直干。这里是我的家,村民是我的家人,守护他们的健康,是我一生的责任。”

云报全媒体记者 陈鑫龙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