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月初,英国举行了英格兰部分地区的地方选举,极右翼政党英国改革党在地方选举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引发政坛震动。英国长期以来的两党政治格局遭遇重大冲击。
英国政治版图发生重大变化
脱胎于英国脱离欧盟党的英国改革党共计赢得超过670个地方议会席位,并获得两场市长选举以及一场议会补选的胜利,给长期主导英国政坛的保守党和工党带来严峻挑战。结果显示,保守党损失超670席,工党丢失180多席。改革党党首奈杰尔·法拉奇在结果出炉后称,英国改革党“已经取代保守党”成为工党主要对手。
这是2024年7月工党赢得大选执政以来英国首次地方选举,涉及1600多个地方议会席位、6个市长职位,以及英格兰朗科恩和赫尔斯比地区一个下议院议员补选。
改革党的胜利标志着英国政治版图发生重大变化,显示出英国选民对主流政党的极度不满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改革党的成功并非偶然,英国两党竞争执政模式已难以满足民众需求。长期执政的保守党未能有效解决经济不平等、公共服务短缺和社会分裂等问题,在移民、净零排放等关键政策上逐渐失去选民的信任;工党上台后也未能兑现提升公共服务和改善民众生活水平的选举承诺,相反,其削减冬季燃料补贴、提高企业和农民税收等政策进一步恶化了民生问题。两党在执政过程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导致民众不满情绪逐渐加剧。此外,无论是保守党的“全球英国”政策还是工党的“进步现实主义”外交政策,都无法有效构建符合英国根本利益的外交环境。民众迟迟看不到英国内政外交发生积极转变的迹象,最终酝酿了这一重大变局。
作为“体制破坏者”的改革党异军突起,提出的“反移民”“反觉醒文化”等纲领精准回应了民众的不满情绪。无论是强调维护国家主权,还是承诺积极改善外交环境,都直击痛点,让民众看到了改变现状的可能性。这种对民众诉求的积极回应,使得改革党能够逐渐蚕食保守党选民,并最终打破两党垄断英国政坛的局面,成为具有现实影响力的政治力量。
西方政治制度积弊难返
英国改革党的崛起是西方世界集体右转的缩影。近年来,欧洲政治版图最为鲜明的特点就是右翼政治势力的强势崛起。欧洲右翼政党高举反对欧盟“大欧洲主义”的旗帜,强调本国利益至上,在主权、经济、移民等议题上向欧盟权威发起挑战。特朗普再次执政凸显了美国右翼民粹主义的现实力量,大西洋两岸的反建制势力大有合流趋势。
西方世界集体右转,根源在于民众对现行政治制度与治理模式的普遍失望。近年来,西方国家经济增长乏力,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加之移民问题日益严重,政府既无法妥善处理民族文化冲突,也难以提振经济改善民生。这种情况下,民众对建制派政党失去信任,渴望打破现有秩序。欧美右翼政治势力敏锐捕捉到民众的反建制情绪,高举国家主权、经济保护主义大旗,反对移民并强调维护传统社会文化价值。
右翼浪潮兴起看似具有偶然性,实则体现了西方政治制度积弊难返。面对深刻的结构性危机,西方国家既无法再凭借其优势地位收割其他国家来缓和国内矛盾,也无法提出新的有效机制真正解决现实问题。政客们沉溺于选举博弈与短期利益,忽视长远政策规划与民生改善,持续积压的社会矛盾最终演化为动荡不安的社会政治环境。政治极化与碎片化已经成为当前西方国家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民众诉求被切割成不同阵营的对立主张,政党为争夺选票,不仅难以凝聚共识形成有效的治理合力,还倾向于用意识形态工具激化矛盾,导致反建制情绪不断累积。
当前西方政治体制的运作模式,使其在面对全球化、移民、气候变化等重大挑战时力不从心。移民问题的加剧引发了文化冲突和社会分裂。气候变化的紧迫性则要求各国政府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政策,但西方民主政治体制的短视与内耗,使得这些政策难以得到有效的实施。英国右翼势力的崛起并非孤立现象,而是西方政治危机的集中体现,是西方所谓民主政治体制发展的必然结果。应该看到,西方政治体制走向衰落,根本原因是近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内在文化精神早已衰落。改革党可以成为英国政坛的“破坏者”,但是能否成为英国社会文化秩序的建设者?这个问题只能让未来回答了。
(作者均系上海外国语大学中英人文交流中心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