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由攀枝花市农业农村局主办、四川农业大学承办、仓颉人才组织实施的攀枝花市2024年度省级财政农业经理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培养项目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广东现场教学和顶岗锻炼培训班在粤启动实施。培训班现场教学首站落地清远龙颈镇,由攀枝花市农业农村局领导、乡镇干部、乡村CEO组成的培训班学员到石坎“同心窑”,就“非遗兴农”实例课题开展深入学习交流。
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参观调研,更是跨省份探索总结可推广的人才培养新方法、新模式、新路径的一次深度经验交流与思想碰撞,为龙颈镇石坎陶瓷产业走向更广阔平台提供重要契机。

培训班现场教学首站落地清远龙颈镇。龙颈镇供图
寻访千年窑火,体验非遗当代新貌
作为跨省培训学习的首站,龙颈镇石坎陶瓷产业焕新发展的成效获得了充分肯定。清远龙颈镇石坎“同心窑”是农业农村部高素质农民培育基地,学员们首站抵达“同心窑”古窑遗址,实地感受龙窑这一“活化石”的历史价值。同心窑主理人细致讲解昔日手工制陶的盛况与艰辛,令学员们深刻体会到石坎陶瓷文化的厚重底蕴与匠心传承。
随后,学员们走进陶瓷研学基地,通过观看陶瓷精品和3D打印陶瓷制作等新技术、聆听现代工艺讲解、亲手感受“梵音杯”“藕遇杯”等趣味陶瓷体验,全面感知“陶瓷+研学”新模式的魅力。
近年来,龙颈镇积极推动石坎陶瓷文化传承与创新,龙窑群成功入选第四批广东省工业遗产,助力“石坎龙窑传统陶瓷技艺”列入清远市第九批市级非遗名录、“石坎陶瓷工作站”纳入市级非遗工作站、“石坎陶瓷”列为广东地理标志培育产品,推动原有废弃窑群逐步转型为区域文化新地标。

学员们走进陶瓷研学基地。龙颈镇供图
共话发展路径,互鉴振兴经验
在佛市村委会举行的座谈会上,攀枝花学员与龙颈镇佛市村党总支部书记陈水明、同心窑主理人张艺围绕村集体经济增长深入交流。同心窑主理人分享发展心得:一是推动非遗从“守护”迈向“应用”,通过政企协同、资源对接振兴陶瓷产业;二是构建“非遗+研学+旅游”融合生态,活化古龙窑资源,打造同心窑研学基地,承接多层次研学团队,争取高校及艺术家获得研学与设计支持,借力“人才驿站”“雁归计划”吸引大学生返乡发展;三是推进文创产品与清远市博物馆文创商店深度合作,提升品牌认同与文化附加值。攀枝花学员也分享农文旅融合、“村集体+农户入股”等经验,并就延长游客停留、破解人才瓶颈等提出建议。
佛市村党总支部书记对此回应,将积极借鉴攀枝花在联农带农机制等方面的成熟做法,探索陶瓷文化资源开发新路径。双方一致认为,乡村振兴既要深挖本地特色资源,也需吸收外部先进经验。学员马小姐表示:“此次交流受益匪浅,龙颈镇盘活传统陶瓷资源的创新思路,为我们挖掘本土沉睡资源提供了生动样板,也坚定了我们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信心。”
展望未来蓝图,同心共建产业生态
围绕石坎陶瓷产业的长远发展,龙颈镇正积极推进多项举措,系统构建联农带农、多元业态融合的产业新生态。一是深化“联农带农”机制。积极引导周边村民参与民宿建设和运营,不仅拓宽游客住宿选择,提升整体接待能力,更切实促进村民本地就业与增收,以民宿兴旺带动周边配套服务发展,实现强村富民。二是持续加强旧龙窑资源活化与多业态开发。依托“同心窑工厂”现有基础兴建特色龙窑主题餐厅,并逐步拓展龙窑咖啡馆、茶空间和文化民宿等项目,打造集观光、体验、消费于一体的陶瓷文化场景,形成区域网红打卡地和文旅消费新热点。三是大力推进废弃陶瓷环保再利用项目。通过艺术创作和工艺创新,将废弃瓷片转化为高附加值艺术品、公共装饰和文创产品,践行绿色循环理念,提升产业环保内涵和社会效益,实现文化传承与生态发展的有机统一。四是主动引入外界优秀资源、人才与本地优势相结合,对接高校、艺术家群体及知名品牌,持续导入新技术、新理念、新业态,推动石坎陶瓷从传统生产向“文化+产业+人才”融合创新模式全面升级。
撰文:贺欢 通讯员 周锦源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作者】 贺欢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