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公共服务 传递民生温度

2025-05-27 13:54:00

本报记者 陈 晨

人力资源服务业是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力量。青海聚焦健全均等普惠的就业公共服务,进一步健全均等普惠、功能完备、帮扶精准、基础巩固、数字赋能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帮助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降低求职招聘成本,提高对接匹配效果,缓解结构性矛盾。

提升人力资源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

“我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毕业后会离开青海,远渡重洋,到国外去工作,开启一段不一样的人生。”西宁卫生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程丽娜因学院与青海信华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签订定向委培输送协议,成为86名赴国外就业的学生之一。

青海信华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紧盯国外老年护理人才需求,和外国康复机构、西宁卫生职业技术学校签订定向委培输送协议,组织青海养老护理专业学生赴外国就业。在市场开拓、人才库建设、跨区域招聘及异地用工等方面,我省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进一步整合资源,推动产业、就业“双业”融合发展。

青海正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新能源、盐湖化工、特色农牧业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人力资源机构的积极参与,可以吸引更多人才投身到这些产业中,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保障。目前,全省已有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290家,从业人员3200余人。

与此同时,全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与经营性人力资源市场有效互补,为优化人力资源市场配给劳动力效率、兜牢重点群体就业底线提供有力支撑。统筹农牧区劳动力有组织有规模转移就业和就近就地就业,做好“点对点”服务保障。

针对高校毕业生,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强化政校企联动,组织开展2025年青海省职业院校毕业生春季校园供需见面专场招聘活动,促进职业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实施“职引未来——全国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春季专场活动”,利用线上线下渠道搭建供需对接平台。持续开展小而精、专而优的小型专场招聘和“校企大巴直通车”等活动,做到周周有招聘、月月有活动,为毕业生提供精准化不断线就业服务。

“零工驿站”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

“城中区很多老旧小区年久失修,老百姓家里水电坏了,维修是个难题。”在西宁市城中区的“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与“蓝师傅社区便民服务平台”联动运营,吸引零工师傅入驻平台,一举两得,既帮助居民满足了小修小补的需求,又帮助辖区手艺人解决就业问题。

“西宁市城中区加强政府购买公共就业服务,依托互联网企业打造‘蓝师傅’社区零工市场,建设线上平台。想找水电工的业主在App上点单,要揽活的师傅在App上接单,供需两侧实现有效对接。”据“蓝师傅社区便民服务平台”负责人李仁伟介绍,2023年“蓝师傅”家政平台项目获得全国人力资源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通过政企合作模式,为求职者提供全方位服务。

青海通过标准化建设,推动零工市场的规范化发展,为灵活就业群体提供了集信息匹配、政策咨询、技能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截至目前,青海省已建成智慧化零工驿站30个。

其中,西宁市“线上”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服务等智能手段,多渠道归集更新零工岗位信息、统一发布至零工驿站招聘网站,定期开展“直播带岗+推岗”,让求职者屏幕前找工作。“线下”配备专职人社服务专员,为辖区内灵活就业者和用工单位提供招工候工、信息推介、岗位匹配、政策咨询、权益保障等公共就业服务。实现“就业服务24小时不打烊”。

格尔木零工驿站从解决百姓生活不便、就近就业不便入手,打造“亲民、实用”的零工驿站,不仅满足灵活就业人员、残疾人和大学生等不同类型求职者的个性化需求,也为用工方提供了更便捷的招聘平台、更多的选择机会,切实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智慧赋能 稳步推进就业信息系统建设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已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资源和创新引擎。为此,青海不断深化就业信息资源库建设,打造“青海e就业”品牌,进一步归集整合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等数据资源,让数据可用、好用,不断发挥就业数据要素价值,通过实施就业服务增效、智慧信息赋能、职业技能提升等六项工程,进一步提升全省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效能,着力构建“大就业”格局,主动服务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和建设产业“四地”,推动全省就业工作高质量发展。

通过发挥人社职能优势,“青海e就业”品牌构建了一个招聘求职、技能提升、权益维护、社会保障等贯穿劳动者职业生涯的终身服务保障体系,以互联网信息化为有效载体,进一步强化和推行“大数据+铁脚板”服务模式,有效提升青海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水平。通过品牌创建进一步加强与发展改革、教育、民政、财政、住建、市场监管等部门政策、数据、服务对接共享,实现全口径就业监测分析和决策。

如今,人社政务服务事项257项实现“一网通办”、108项实现“掌上办理”、135项实现“自助办理”、31项实现“跨省通办”,人社高频业务网上办理率占95%,好评率达到98%以上。青海正以打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聚点成链、结链成网,覆盖全民、共建共享”的就业工作体系为目标,以“青海e就业”品牌为载体,过互联网将服务触角延伸至乡镇、社区,建立起省、市、县、乡、村五级就业服务网络,积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推进“人找政策”“人找服务”向“政策找人”“服务找人”转变,推进统计分析、形势研判由“台账化”“静态化”向“数据化”“动态化”转变,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人社服务。

《青海日报》(2025年05月27日 第6版:要闻)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