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花溪区孟关国有林场内的茯苓种植基地里,工人们正忙碌地锯切伐桩、段木、摆放菌包、覆盖防雨膜、覆土。今年以来,贵州渲鸿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花溪区孟关国有林场达成合作,依托贵州大学林学院科研平台,以“高校+公司+基地”模式大力发展林下茯苓种植产业,带动当地村民就业增收。

走进花溪区孟关国有林场的茯苓种植基地,脚下是松软的腐殖土,空气中弥漫着松针与泥土混合的清新气息。工人们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将新鲜的茯苓菌核块放置在已经生出雪白菌丝的段木旁,进行嫁接,再覆盖土壤。段木木质紧实,非常适合茯苓生长。
贵州大学林学院教授祝小科介绍:“基地结合花溪区孟关林场实施的树种结构调整项目开展,一部分马尾松砍完后,我们会利用非规格材和砍伐的伐桩来种植茯苓。茯苓是贵州地道的一种中药材,药食两用、用途广泛。”

今年3月,贵州渲鸿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花溪区孟关国有林场达成合作后,贵州大学林学院教授祝小科带领团队积极探索,创新出段木法、嫁接法、伐桩法三种种植技术,为茯苓产业注入科技动能。其中,嫁接法通过创新种植方式,可实现两茬采收,产量较传统方法提升40%;伐桩法种植的茯苓营养成分更高,市场价格溢价达30%,按当前市场行情,每亩可采收鲜茯苓4000斤,每斤售价4至6元,亩产值轻松过万元;若采用嫁接技术,亩产值预计突破2万元。目前,林下茯苓种植业基地已带动周边村民日均务工70余人,预计人均年增收超2.7万元。

花溪区高坡苗族乡石门村杨勇告诉记者:“3月份开始在孟关林场茯苓种植基地务工,一天有一百多元的收入,不上班时还可以做点农活,非常不错。”截至目前,该公司在孟关、燕楼、青岩、党武四地已建成3000亩示范基地,累计投入超千万元。随着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日益成熟,预计2026年总产值将达4000万元。

“下一步,我们准备在花溪建设初加工厂,希望通过基地建设进一步带动花溪区茯苓产业的发展。”贵州大学林学院教授祝小科表示。



记者:黄雷 申雨侹
编辑:许林敏
责编:杨倩倩
审核:王 营
终审:谢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