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遂宁:以爱之名,共筑残疾人幸福家园

2025-05-15 11:24:00

残疾人托养不仅是社会责任的体现,更是实现“平等、参与、共享”目标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在四川省遂宁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遂宁市残联以惠残政策为引领,以创新服务为抓手,以社会共治为支撑,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个性化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用爱与行动诠释了“托养一个人,幸福一家人,解放一群人”的深刻内涵。

政策落地:阳光家园惠及3045人

遂宁市残联始终将政策落实作为托养服务的基石,以《“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为纲,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困难重度残疾人集中照护、就业年龄段残疾人托养服务等政策要求,全力推进“阳光家园计划”。2024年,全市托养服务完成率达100%,投入资金215.46万元,惠及3045名残疾人,录入全国残联信息化服务平台的精准率、审核率均达100%。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政策的“硬支撑”与执行的“软实力”紧密结合的成果。

“以前为照顾儿子,全家人都被‘拴’住了。现在有了托养服务,儿子有专业的人照护,我们也能安心工作。”一年前,安居区郑秀梅(化名)把精神残疾的儿子送入安居残联的寄宿制托养机构后,如今生活有了大变样。通过“阳光家园计划”,残疾人家庭的经济与精神负担显著减轻,残疾人群体逐步突破身心障碍,重拾生活信心,迈向社会融合的广阔天地。

医康托结合:日间照料服务全链条升级

如何让托养服务更贴近残疾人需求?遂宁市残联交出了一份创新答卷。2023年9月,市残联开创“医康托”日间照料新模式,将托养中心迁至遂宁市民康医院(市第六人民医院),开启了与市精神障碍社区康复中心深度合作。市残联依托民康医院医疗资源,专业医务人员定期为学员提供心理咨询、健康检查及突发疾病救治;通过康复训练与护理知识讲座,提升残疾人自理能力与家庭照护水平。

2024年,305名精神、智力及重度肢体残疾人获得了“托养+康复+医疗”的全链条服务。学员张军(化名)原本因自闭症几乎无法与人交流,经过一年的个性化康复训练,如今已能参与手工制作并主动表达需求。“看到他编的花篮在义卖活动中被大家选购,我们全家都特别开心!”小张的父亲激动地说道。托养中心还打造工疗基地,开展手工艺品制作,让残疾人在穿珠、编织中创造价值,实现从“被照顾者”到“社会参与者”的蜕变。

志愿助残:121场活动服务2284人次

托养服务的温暖,不仅源于政策的落地和服务的升级,更来自于志愿者的每一份善意。遂宁市残联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载体,广泛动员残工委成员单位、爱心企业及志愿者队伍,构建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助残网络。2024年,全市新建4个社区助残志愿服务站,开展志愿活动121次,270名志愿者为2284名残疾人送去文艺表演、医疗义诊、心理疏导等暖心服务。

在船山区怡家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志愿者定期为残疾人理发、打扫卫生,还组织非遗技艺体验活动。“每次活动,残疾朋友的笑脸就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一名志愿者表示。这些点滴行动,不仅丰富了残疾人的精神生活,更让“助残扶残”成为城市文明的新风尚。

从托养到融入,探索长效路径

从政策护航到模式创新,从专业服务到社会共助,遂宁市残联以托养服务为纽带,书写了一部充满温度的民生答卷。这里的故事,是残疾学员指尖绽放的手工艺品,是志愿者奔走的身影,是家庭重获希望的笑脸。未来,遂宁市残联将继续以“阳光家园”为基,以“医康托”模式为翼,推动托养服务向社区化、智慧化升级,让更多残疾人在爱与尊严中拥抱生活,让“平等·参与·共享”的理想照进现实。(林泉 刘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