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黑土春潮涌 科技赋能耕种忙

2025-05-03 18:38:00

新华社哈尔滨5月3日电 题:“五一”黑土春潮涌 科技赋能耕种忙

新华社记者黄腾

暖风拂面,杨柳抽绿。在我国产粮第一大省黑龙江,随着气温持续回暖,各地春耕工作自南向北陆续进入高潮。水肥一体助力增产增收、改装农机提升播种标准化水平……“五一”期间,为抢抓农时,黑土地上的人们一刻不停,在5月的暖风中种下丰收的希望。

在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新华乡的玉米单产提升科技示范园区,一台播种机从地头出发,向远处隆隆驶去,播下玉米种子的同时,一根根黑色软管也被埋入垄台中。北林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李连文站在地头,指着与黑色软管相连接的一根根碗口粗的塑料水管说:“这片地常年平均亩产在2000斤左右,今年采用水肥一体化模式耕种,预计产量至少能提升400斤。”

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新华乡玉米单产提升科技示范园区地块里正在进行水肥一体化播种作业。新华社记者黄腾 摄

在示范园区地头一间小房子里,水泵、配肥罐等设备已经安装完毕。黑龙江秋慧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冰冰说,公司常年流转这片地进行示范化种植,不断将新型农业技术应用其中,为周边农户做示范。“这些设备经过主管道与地里的黑色软管连通,将水肥精准作用于作物根部。”

李连文站在地头算了一笔账,采用水肥一体化模式种植,第一年每亩一次性投入约300元,按照每斤玉米0.8元价格计算,首年增产收益就能覆盖投入成本。“地里的软管需要每年更换,第二年开始每亩成本只要100元左右。”李连文说,从更长的种地周期看,采用水肥一体化模式种植稳赚不赔。

北大荒集团建设农场有限公司农机手许呈浩正在为播种机安装第二代大豆根瘤菌剂喷施中控箱。新华社记者黄腾 摄

由北林区向北170多公里,在黑龙江省北安市境内的北大荒集团建设农场有限公司,农机手许呈浩正和工友们一起为播种机更换第二代大豆根瘤菌剂喷施中控箱。“今年升级的中控箱里除了菌剂罐,还增加了气泵,如果喷口发生堵塞,可以用气泵直接吹开。”许呈浩说,这台气吹式电控播种机作业十分精准,能把种子按照预设深度精准“打进”土壤。

北大荒集团建设农场有限公司旱田地块里正在进行施肥作业。新华社记者黄腾 摄

“播种时喷施大豆根瘤菌剂我们已经进行了两年,喷头堵塞的问题现在终于解决了。”许呈浩说,在大豆根瘤菌剂的助力下,过去两年农场大豆产量节节攀升。

记者从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2024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达1600.3亿斤,创历史新高,连续15年居全国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