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前沿科技 共创更好未来

2025-05-22 03:19:00

5月21日,国际大坝委员会第28届大会暨第93届年会在四川成都开幕。来自世界85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名工程技术专家及相关业界代表齐聚一堂,研讨世界坝工领域的前沿技术与成就等热点话题。

国际大坝委员会大会是国际坝工领域最具权威与影响力的学术盛会。本次大会由中国水利部、四川省人民政府和国际大坝委员会共同主办。国际大坝委员会主席米歇尔·利诺评价,这次大会规模是历届中最大的,大会组织有序,给与会者提供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机会。

共同应对未来挑战

大坝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防御水旱灾害、优化水资源配置、复苏河湖生态环境、供给清洁能源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过,受极端天气不断加剧与人类活动影响持续增强等因素影响,我们正面临新的严峻的全球性挑战。

米歇尔·利诺指出,无论是气候变化以及老旧的基础设施,还是缺水问题、环境压力、极端气候事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能够单独应对。要解决这些挑战,就必须超越国界,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合作。

如何开展合作?作为本次大会的重要成果之一,大会发布的《世界(成都)宣言:大坝在能源转型和适应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将中国安全、生态、智能大坝建设理念与“双碳”目标实践经验纳入国际行动框架,是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在世界坝工领域的具体体现。

中国展示多能互补的创新实践

中国水资源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兴建大坝成为必然选择。早在约5000年前,良渚古城便建设了世界最早的堤坝系统之一。如今,中国建成投产了三峡、白鹤滩、溪洛渡、乌东德等一批世界级大型水电站工程,拥有世界最高混凝土双曲拱坝锦屏一级大坝、世界最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水布垭大坝等一批里程碑式的大坝,在高坝抗震设防、超深厚覆盖层地基处理等前沿核心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截至2024年底,我国已建成大坝9.4万座,总库容10062亿立方米,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支撑。

水利部副部长王宝恩介绍,水利行业正深入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系统思路,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持续探索现代水治理路径,提升现代水治理能力,通过源源不断的理念创新、科技引领和制度保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目前中国已有8位专家获得国际大坝委员会终身成就奖,2个项目成果获得国际大坝委员会创新奖。理念的背后,让与会专家惊叹于中国的发展速度——截至2024年底,中国水电总装机达到4.35亿千瓦,年发电量占可再生能源发电量40%以上,人均水电发电量首次突破1000千瓦时。

四川向世界分享应用场景

“成都是非常理想的举办国际大坝委员会全体大会的地点。”这是米歇尔·利诺对四川的赞誉。

的确,四川有举办的底气。历史上,四川就汇集了古人在治水方面的智慧,有2000多年历史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享誉世界,地处长江黄河上游的四川在现代水利建设中发挥着领军作用。截至2024年底,四川省清洁能源装机约占电力总装机的85%,清洁能源发电量达到4420亿千瓦时,其中1785亿千瓦时的电量送至华中、华东等地区。

四川省能源局局长邓超介绍,四川具备水风光蓄一体化开发的先天优势,目前正规划建设金沙江上游、金沙江下游、雅砻江流域、大渡河中上游等4个水风光一体化基地。

通过研讨会,工程师们分享四川的经验——四川水发勘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杜鹏介绍了在引大渡河济岷江跨流域调水前期勘察中的技术创新与应用;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夏勇分享了在大坝建设中的技术创新;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副院长张茹则介绍了锦屏地下实验室的最新进展。

(本报记者 李晓东 周洪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