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4公里的“湾区长虹”飞跨伶仃洋,重塑珠江口东西两岸的经济地理格局——中山一跃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枢纽。商圈经济、美食经济勃兴,文旅新项目加快落地、串珠成链,中山商文旅产业版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构,融入大湾区城市群。
站在深中同城化的新起点,中山如何加快推动深中商业、文旅产业交互融合发展,打造一座大湾区活力新城?对此,南方+记者邀请专家进行深入探讨。

中共中山市委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周琭璐。
深中通道实现了中山与深圳的“物理联通”,中山旅游业接到一波“泼天流量”,自2024年6月底深中通道开通至今,中山旅游业热度不减,显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累计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均实现了大幅上升。
随着深中一体化的推进,深圳的发展脉搏进一步带动中山同频共振。当前,深圳商业重心呈现出向宝安、前海为核心的城市西部迁移,前海自贸片区政策红利、空港会展经济带规划、深中通道建设等国家级战略叠加,使深圳西部成为对接大湾区资源的核心门户。深圳的西部崛起使中山的机遇空间倍增。中山文旅产业需加快与深圳文旅的差异化协同发展,进一步向深融湾。
精准定位是基础。深圳的城市样态呈现出现代化、快节奏、科技感的特征,缺乏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而中山在这方面优势明显,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旅游度假资源都十分丰富,与深圳形成互补。从资源禀赋来看,中山是孙中山先生故乡,也是著名侨乡,文化历史悠久,同时,海、山、河、林旅游资源富集,花、鸟、鱼、虫特色美食云集,城市环境优美,农业旅游资源丰富。中山可围绕历史人文、生态休闲等核心优势,与深圳形成错位互补。
立足本土特色,一方面依托孙中山故里、石岐历史文化街区、南朗古村等资源,中山可以咸水歌、醉龙舞、鹤舞等非遗文化为核心,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区,对标乌镇模式,将岭南建筑、华侨文化转化为可消费场景,打造“湾区文化厅”。一方面,中山可发挥五桂山生态屏障和中山温泉集群优势,开发“低密度度假村+康养社区”,吸引中高产家庭周末游,打造“湾区后花园”。同时结合丰富的海、山、河、林资源,中山可借鉴桂南村研学项目模式,发展科普教育游,打造湾区“自然教育大本营”。
串珠成链是关键。中山的文旅资源丰富但呈“满天星斗”分布,缺乏整合导致部分“景点留不住客”。以西江花海为例,其借助花木产业和展会经济吸引游客前往游览,但产业融合层次低、链条短,导致吸引来的游客留不住。破解发展瓶颈,需进一步完善文旅项目基本要素,因地制宜地进一步延伸开发,丰富文旅项目的内涵,将分散景点通过主题故事线实现“软串联”、通过交通路线实现“硬串联”,使过境游转化为深度游。中山可将文旅项目与科普教育游、田园农业游、民俗风情游等新兴业态有机整合,提升项目的吸引力和竞争力。鼓励具有知名品牌的旅行社参与项目的开发,利用其品牌效应和市场影响力推动项目发展。
活化文化是核心。当前不少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停留在静态展示阶段,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导致文化吸引力不足。中山要进一步将文学、艺术、影视等新时代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文旅项目,加强参与性、体验性、互动性的旅游产品配合。在非物质要素的活化上,中山要以关键区域、关键时间节点、关键文化活动为抓手,通过非遗展示、文艺演出、休闲体验、旅游促销、文商互动等形式促进文商旅深度融合。如在传统端午节、清明节等节日以及传统文化重要庆典如成人礼、入学礼、弱冠礼等节点,中山可利用“石岐龙舟”“飘色”“咸水歌”等传统文化活动持续开展综合性文旅主题活动,打造主题鲜明的文旅IP,营造良好的节日消费氛围。同时,中山可加强孙文西路步行街的业态建设,提升“金色大地音乐会”“村BA”“小榄菊花”等特色活动的规模效应,增强旅游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产出。
接待能力是保障。深中通道引发的井喷式客流对中山文旅接待体系构成较大压力。部分热门景点每逢节假日就会面临堵车、人车抢道、停车难等问题。中高端酒店占比较低,民宿多集中于低端农家乐,难以满足深圳中产家庭品质需求。讲解服务、应急处理等缺乏统一标准,景区预约、支付、导览数字化程度低,与深圳游客消费习惯存在代际差。一方面,中山要进一步加强交通疏导,可在交通枢纽增设旅游集散中心,通过配置停车位与部署接驳巴士实现游客快速疏散。一方面,中山要推动住宿供给分层升级,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引进高端酒店,补充高端市场空白;推动民宿标准化管理,打造精品民宿品牌。同时推动智慧景区建设,整合全市景区预约、入园、导览、讲解、应急呼叫等服务,形成全域旅游数字系统,实现智慧服务全覆盖。
作者:周琭璐
(作者系中共中山市委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
整合:南方+记者 陈少宏
【作者】 陈少宏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